1927年6月,中共瓊崖地委緊急會議在寶墩村召開,加速瓊崖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步伐————
定方向明思路 重燃革命希望
如今,瓊海市陽江鎮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,發展紅色旅游,帶動革命老區群眾奔小康。上圖為位于白水磉村的中共瓊崖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遺址;下圖為重新修建的寶墩村李氏宗祠,寶墩會議當年就在該宗祠召開。本組圖片由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
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艷 梁君窮
在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原站長龐啟江的收藏里,一本《李大蔚回憶寶墩會議等情況》的口述記錄本,他格外珍愛。
這本資料記錄于1983年,4頁共1000字。翻閱里面的內容,記憶的閘門被打開,親歷者的口述,將人們思緒拉回到那段瓊崖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烽火歲月。
1927年6月,在樂會縣第四區的寶墩村李氏祠堂,中共瓊崖地委召開緊急會議,確定建立工農武裝,以革命的紅色恐怖反抗反革命的白色恐怖的斗爭方針,為處在彷徨中的瓊崖共產黨人指明了正確方向,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向全島擴展,逐步形成燎原之勢。
文字記錄著永不褪色的紅色歷史。那一位位堅毅的人物、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,指引著瓊崖革命步步向前。
94載光陰流逝,曾經偏遠落后的革命老區有了新面貌。向內看,村村通上水泥硬化路,檳榔、胡椒、山柚種滿山野富了村民口袋;向外看,博鰲機場、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半小時車程可達,紅色旅游方興未艾,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未來可期。
嚴峻考驗 革命之火不熄
九曲江,蜿蜒穿過紅色的陽江鎮,大大小小數十個革命遺址分列其旁。江畔,山柚樹花開正艷,朵朵白花寄百年哀思。
百年前的舊中國,軍閥橫行、百業凋敝、民不聊生。有壓迫就有反抗,革命運動日益高漲,見此形勢,國民黨反動派千方百計削弱革命力量。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變發生不久,1927年4月22日凌晨,瓊崖反動武裝傾巢而出、瘋狂屠殺,制造了震驚全瓊的“四二二”反革命事變。事變中,全島被捕的共產黨員、革命群眾達2000余人,500余人慘遭殺害。
大革命失敗,瓊崖革命形勢急轉直下。
遭遇生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氣餒,而是一次次頑強站起,重整行裝再出發。
時任瓊崖地委書記的王文明等人佯裝掃墓人,帶著機密文件,在群眾掩護下,日夜兼程從海口輾轉回到家鄉樂會縣第四區(以下簡稱樂四區)堅持革命。
陽江鎮,正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樂四區,南邊群峰起伏橫亙近百里,東北邊白石嶺高聳入云,北邊萬泉河河面寬闊。進,則可以揮師東去,直搗中原、樂城、龍滾等要地;退,則可以安營扎寨于深山密林,與敵對峙。正因為此,這里是當時瓊崖、縣、區黨組織和革命政權所在地,也是軍事斗爭的策源地和主戰場。
王文明等人在這里建立和發展黨的基層組織,逐漸恢復瓊崖特委領導機關的工作:
他們振臂高呼,一往無前。陽江高級小學校操場上的群眾大會,瓊東縣各群眾團體聯名發布的告全縣同胞書,共產黨人帶領群眾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罪行,組織人民奮起反抗;
他們鳴響槍炮,頑強斗爭。軍寮、官村兩地激戰正酣,共產黨人與瓊東、樂會縣的百姓一起,加緊收集槍支、組織武裝隊伍,進行了瓊崖革命開展武裝斗爭的最初嘗試。
“要立革命的壯志,只要堅持必勝利,瓊島定會飄紅旗。”共產黨員符傳漢的就義歌經口口相傳,激蕩著眾多革命者的心。
重要轉折 奮起武裝反抗
奉命于危難之際,1927年,中共廣東區委特派員楊善集再次受命返瓊。他化裝成商人輾轉回到樂四區。
經過簡單籌措,1927年6月,寶墩村李氏祠堂內,瓊崖地委緊急會議召開,各地匯集而來的共產黨人劫后重逢,筑起了瓊崖革命新的希望。
屋外,國民黨軍警駐扎在鄰村虎視眈眈;屋內,革命志士熱烈討論著斗爭策略。循著李大蔚的口述記錄,我們聽到了革命志士的熾熱心聲。
“秀才遇見兵,有理說不清。反動派手里拿著刀槍,我們手里空空如也,這個理是沒法說的。我們也要拿起刀槍,以刀對刀,以槍對槍,以血還血,不要當書呆子!”楊善集對革命工作的認識,引發共鳴。
代表們仔細聆聽,不時發言,瓊崖革命前進的方向愈加清晰——
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。根據中共中央指示,決定將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改為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,選舉了特委領導機構;成立瓊崖軍事委員會和肅反委員會。恢復農村工作,武裝工農,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。
會后,特委領導機構明確了分工:楊善集、陳垂斌留在特委機關工作,王文明到定安縣第七區負責指導樂會、萬寧、定安等地的工作,許俠夫、羅文淹到文昌、瓊山,馮平到西路的澄邁、臨高、儋縣指導工作。
隨后,瓊崖特委將各縣的革命武裝統一改編為瓊崖討逆革命軍,每縣為一路軍,共11路軍。
“寶墩會議對重新組織瓊崖斗爭起到重要作用,廣大共產黨員深受鼓舞,一掃大屠殺之后部分黨員中出現的彷徨情緒,大家信心提高了,黨的組織在逆境中呈現持續發展的勢頭。”龐啟江說。
會議結束,代表們悄然散去。大家步履匆匆,卻信念堅定,或翌日,或當月,他們帶著新使命奔赴各地。此后不久,椰子寨戰斗的槍聲震響在瓊島上空,開啟了瓊崖革命武裝斗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偉大傳奇。
換了人間 老區更有新顏
風雨多經人不老,關山初度路猶長。寫滿血淚的武裝斗爭,拯黎民于水火、挽狂瀾于既倒。它浸透著無數革命志士的鮮血與生命,成為瓊崖革命重要轉折點,開辟了瓊島解放的光明前景。
這段歲月,鐫刻進歷史,更鐫刻進人民心中。
“回眸百年,共產黨人前赴后繼,帶領人民實現了求解放到奔小康的歷史跨越。”生長在紅色家庭,烈士王文明的曾孫女王春春感觸更深。
如今,陽江鎮這片紅色沃土上,檳榔成行、橡膠成林、山柚成勢,紅色旅游方興未艾,前景可期;美麗鄉村煥發新顏,一棟棟洋樓拔地而起,一輛輛汽車馳騁而過,致富的喜悅洋溢在百姓臉上。
“建房大概要花40多萬元吧,這些年生活好了,就想著把家里的房子建得好一些。”在李氏祠堂的附近,一棟二層小樓正忙著裝修,戶主李金洲從小聽著當地的革命故事長大,如今對革命老村的變化更有切身體會。“大家種檳榔、胡椒、橡膠也掙了不少錢,我去年光檳榔就收獲了十來萬元。”
再把目光放向陽江鎮四周,自貿港建設的推進為陽江的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。車行半小時,即可達到的重點產業園區——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、博鰲亞洲論壇會址,將有效聯動該鎮發展休閑、康養、會展旅游;博鰲機場的建成使用,更是為當地的發展開辟坦途。
“若能看到這一幕,曾爺爺應該會露出欣慰的笑容。”王春春說。
是啊,接續奮斗,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,不正是瓊崖革命者所孜孜追求的?
“革命傳統是陽江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。”陽江鎮黨委副書記黃岳華介紹,為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、弘揚紅色文化,也為了幫助老區群眾更好地發展,該鎮采取多項舉措推進紅色旅游的發展。
加快白水磉中共瓊崖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、紅色娘子軍操練場、陽江解放紀念廣場等紅色節點改造提升工程,探索利用紅色小學建設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暨紅色文化體驗園,攜手旅行社開發紅色旅游線路……在不久的將來,一抹“紅色”將帶給陽江群眾更加多彩的生活。(本報嘉積1月31日電)